close

F1000011.JPG 
(LC-A+)

 

用了一陣子的LC-A+,都沒有好好的介紹一下,

今天就用這張我覺得目前為止拍得最好的一張來分享一下我用LC-A+的心得吧!!

 

 

在用LC-A+之前,我就已經很常使用底片相機,

像是EE3,ELECTRO 35GX,WaiWai之類的,

不過其實這幾台用起來都有些限制,

像是EE3不支援長時間曝光,低光源會自動鎖快門,用手動模式照片通常都失敗...

ELECTRO 35GX太大台,而且光圈大相對的對焦要準,所以每張照片都要花一點時間調整;

WaiWai不要講,陰天就可以把他收起來了...

 

 

第一次接觸LC-A,是蔣老大的那一台,

簡單的估距對焦,讓自己調整焦距的時間所短,即使稍微失焦對LC-A而言也是被允許的,

(或是說會用LC-A的人本來就沒有想要準焦吧!!)

自動測光,支援長時間曝光,在任何場合都很方便使用,

手動ASA設定也可以讓我自己決定過曝低曝,或是要增減感...

缺點就是...被炒作得太貴了...

幹!!一台連閃光燈都沒有的塑膠底片相機要賣到快一萬塊,

而且還不是真的蘇聯製,現在都是是大陸製的啊!!!

 

 

我會想要用LC-A,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在於他的方便性,

隨手可拍,隨處可拍。

讓拍照回歸到拍照的本質,很簡單的紀錄畫面,

而且這些畫面不是被刻意營造或是刻意修改的。

用數位相機時,拍完大家就會看拍得好不好,

然後就會有人說:"我這張不好看啦!刪掉再拍一次!!"

而底片相機總不可能說:"我剛剛眨眼了,底片給我拉調不准洗!!"這種話吧!!

然後洗照片的時候就有點像在買扭蛋一樣,

有想要哪一隻,卻不一定轉出來是那隻...

有預期照片會是怎樣,卻又不確定是不是真的就如同自己所想的畫面,

看到自己的作品有幾張拍得不錯的,就會很開心。

 

 

在網路上看到很多人在講"什麼是LOMO",

"我想要拍出LOMO的感覺","什麼相機可以取代LC-A,卻又可以拍得很有LOMO的味道?"之類的,

其實我覺得在想這些問題的同時,你就已經不LOMO了。

我不是那種神話LOMO者,

現在的LOMO已經變成其實只是一間炒作LC-A而產生的的相機製造商,

甚至已經不是當初最早蘇聯的那間列寧格勒光學儀器廠了,

不過我喜歡他推崇的概念,

最早設計LC-A時的想法,就是希望人們都可以擁有一台構造功能很簡單的自動相機,

用他來記錄蘇聯的興盛與衰敗。

(不過現在搞的那麼貴,應該很難讓每個人都有一台了吧!)

而現今所說的什麼LOMO黃金十大定律,說穿了就是追求snapshot,

所以其實不用使用LOMO所生產的相機,也一樣可以追求隨拍的樂趣,

就像你不用穿NIKE也可以JUST DO IT,

重點是享受隨時拍照的樂趣,以及追求低科技的銀鹽攝影所帶來的新奇感。

而當大家在那邊說什麼LOMO味,追求邊緣失光的暗角,

我只能說,當你追求的是暗角而不是隨拍的精神時,

就已經不是LOMO了啊!!

 

 

 

 分享一部預告片,

這是一部馬來西亞的電影,

紀錄一群用菲林相機的同好們的一個故事。

他們用的相機也都不一定是LOMO,

有人用olympus,yashica,polaroid,甚至是即可拍...

重點是他們很開心的用著他們的菲林相機,在一段時間內大家一起紀錄一個地方以及生活,

然後一起展出他們的作品...

這才是LOMO真正的初衷吧!!

There is nothing to consider because LOMO is snapshot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muta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